此行我們團隊所拜訪的即是鹿寮坑的其中一座果園「四號農場」,由社區現任理事長-詹榮妹所經營管理,果園為狹長型,全園均種植海梨柑,佔地面積約兩分左右,隸屬於該地農業區,無工業汙染之疑慮。原為家管的詹姐,自2015年接手婆婆的海梨柑園,「一開始我是想要嘗試自然農法,我都是以自家食的心態來種植,有一些量也可以分送給親友,然後也剛好遇到博彥老師來指導,覺得這是個好機會!」詹姐強調:自己不敢吃的東西絕對不會賣給別人,這樣是沒有良心的。
當初偕同環資單位合作,緣起於環資在2015年推動「新竹鹿寮坑土地守護計畫」,進行生態保育以及棲地守護的理念推廣;為擴大保護生物棲息地,以友善環境農法耕作,並與社區聯手合作,盼能夠拋磚引玉,力邀更多農民加入守護里山環境的行列。
2015年擔任社區理事長的詹姐,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人員協力合作,以植物性資材育成植物堆肥(改良土),恢復土壤生命力,讓整體大環境更加良善,與大自然生物和平共處;期待日後能夠力邀更多農民響應。
外表如同被燒焦的橘子般,因此稱之為火燒柑,四號農場常見這種火燒柑果實,表皮附著某種大自然生態的菌類,對於生長無不良影響;火燒柑因柑橘銹蜱叮咬,以口器刺破果實之表皮細胞,使成枯朽色澤。嚴重者果皮變黑,宛如火燒狀,俗稱火燒柑或黑柑。
詹姐適逢任職社區理事長期間,恰巧遇到環資堆動「鹿寮坑土地守護計畫」,彼此對於環境推廣的理念頗為契合,於是乎,決定一起通力配合,由社區與環資合作製作『改良土』(註),採用木屑、稻殼、竹粉為主要資材,另外添加米麩、酒粕、貝殼粉等,依比例作調配,歷經約三個月的時間進行完全發酵,完成後即可施予土壤,,補給土壤有機質與微量元素,主張改善土壤pH值,使酸化的土壤能夠慢慢轉為鹼性,創建更適合動植物生存成長的友善環境。
(註)改良土小知識:以木屑、稻殼、米麩、貝殼粉、酒粕等等 ,製作成堆肥,其中木屑、稻殼為主製成植物堆肥,提供大量有機質,以改善土壤酸鹼值,故稱為改良土。
除了土壤堆肥之外,另外有發酵液肥,以乾草、砂糖、菌種、改良土做為主要基底,大致打底完成後,會再視情況陸續添加材料(如雜草、落果等),再打入氣體至桶內,開始進行『好氧發酵』,約需歷時兩個月的發酵時間,待其完全熟成之後即可使用,「液肥的發酵務必完全,才不至於傷害到植物及土壤,『植物液態肥』主要為替代農藥、抑制病蟲害之用,由於成分天然溫和,因此時效性相對較短約數天至一週,必須要更勤快些、反覆噴灑,才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鈞貿熱心詳盡地為我們解說,他也是參與此次計畫的環資人員之一。
屬於台灣桶柑的四大品系之一,性溫和,適合男女老幼食用;海梨柑富含檸檬酸、葉酸、膳食纖維及維他命A、C等,營養價值豐。
詹姐與環資人員一起合作植物堆肥迄今已逾兩年,「原本抱持著試試看的心態,真的有遇到居民反彈的話就要終止,不能為了要推廣好一點的農業,反而影響到居民,這樣就違背了當初的一番美意。」詹姐回想當初因擔心生態肥會產生異味而造成居民困擾,如今當初的疑慮也一掃而空了,雖距離理想值pH6,還有一段路尚待努力,但是土地及整體大環境已有顯著改善,盼藉由身先士卒做出一番成果之後,讓更多農民願意投入參與,更重要的是,促使周遭眾生物們有更舒適的棲息之處,環資端更於這端期間記錄下許多生物的蹤跡,而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萬物和平共存?我們需要學習得更多。「我們希望在這個守護計畫結束後,即使環資的人離開這片土地,這邊的人民依然可以自動自發地守護大自然生態。」鈞貿說得真誠熱切。
自2014年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廣鹿寮坑守護計畫,為擴大保護生物棲息地,與社區合作以友善環境耕作農法,進行生態保育及推廣環境保護理念,期間紀錄到許多生物的蹤跡,盼讓鹿寮坑成為更多野生動物安心的家。
(圖片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四號農場除了以改良土取代農藥及化肥,致力恢復土地的韌性、並使土壤愈加肥沃,亦不施除草劑的草地上,踩踏的觸感鬆軟溫厚猶如鋪上一片綠地毯般,園內約150棵海梨柑果樹亦相對茁壯,所結的果實大小不一,微黑的外皮是因為表面附著某種大自然菌類,而有『火燒柑』之稱,外觀不完美但內在品質完全不受影響,未佐催紅劑,因此果實轉色易有不均勻的情況,但這些都不影響美味程度,在不完美的外表下,包裹的是甜而不膩、飽足多汁的微脆果肉,我們一行人體驗採果樂,實際鮮採現吃,此刻的海梨柑雖然尚未完全成熟,但甜度及水分的表現已經頗令人驚艷,再加上海梨柑本身散發一股屬於它自己的獨特香氣,入口馬上感受到兒時記憶中的味道,真是令人嚮往的懷舊滋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