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原產於中東和西亞地區,因栽種歷史悠久、營養豐富,有「生命果」之美稱。近年台灣開始有越來越多農友投入栽種,讓更多人能享用到本土無花果的好滋味。
位於彰化縣二林鎮的慈恩庇護休閒農場已創立13餘年,種植無花果已4年多,拉開溫室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行行整齊的無花果樹。在SuperBuy團隊詢問之下,場長李政勳娓娓道出農場特別的起源。李大哥表示,慈恩庇護農場隸屬於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慈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基金會成立於2006年,主要收容身心障礙者。透過專家建議,他們採用園藝治療法,教導身心障礙者從事農場工作,漸漸地,身障者的身心靈狀況均明顯好轉,不僅情緒越趨穩定,也在務農過程中培養一技之長,進而獲得成就感。起初農場僅種植一般蔬果,在因緣際會下,才開始種植台灣較不常見的無花果。而農場也設有身心障礙協助員、心理諮商師及輔導員等,讓身障朋友們獲得更完善的照護。
園藝科出身的李大哥表示,無花果全年皆可生長,需要充足日照、不耐濕氣且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為了更精準地掌握果樹的種植狀況,他除了以溼度計監測濕度,也會以溫室裡的自動系統管理澆水等作業。而因農場堅持不用農藥,無花果也通過國立成功大學永續環境實驗所檢測,373項農藥均零檢出。李大哥無奈地笑著說:「別的農民可能噴一次農藥即可使作物半個月至一個月都沒有害蟲侵擾,但以天然方式種植無花果沒辦法如此,是非常辛苦的。」
那麼如何以天然方式防治無花果的病蟲害?李大哥表示:「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蚯蚓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動物』,蚯蚓不斷在土中鑽洞,可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及透水性,牠也會將地表的殘枝落葉或自己的排泄物混入土中,如此一來,可增加土壤養分,進而促進植物生長。」因此農場以生廚餘飼養紅蚯蚓、印度藍蚯蚓及非洲夜蚯蚓,並自行製作鳳梨、檸檬、牛奶、蛋殼等酵素取代農藥,採用蚯蚓土抑菌、用天然酵素噴灑無花果樹葉、使用自製堆肥灌溉,並將稻草粉撒在果樹根部等多種自然方式,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無花果原產於中東和西亞地區,栽培歷史已超過五千多年,因果樹外觀只見果而不見花,故名「無花果」。其實無花果的花生長於果實內,果實內部的頂端長有雄花,底部是雌花,部分類型則含有癭(ㄧㄥˇ)花。
無花果依照是否需經授粉才能結果實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普通型(Common fig)、中間型(San Pedro type)、斯密爾拿型(Smyrna type)與原生型(或稱喀普利型,Capri fig)四大類。普通型無花果不需授粉就能結果,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區域的無花果栽培品種大多為此類型。
談及慈恩農場無花果的特色,李大哥說,市面上部分的無花果以化肥灌溉,其果實通常死甜且無香氣,而慈恩農場的無花果由於採自然農法栽種,故果實充滿清香,果肉不會過於甜膩,口感也較密實,且可存放較久。
無花果的熱量低,含豐富的營養素及礦物質,在歐美、中東國家有「生命果」之稱。其主要含有蛋白質分解?、天門冬胺酸、β-胡蘿蔔素和硒,蛋白質分解?可幫助消化,天門冬胺酸能消除疲勞、增進免疫力,β-胡蘿蔔素可幫助牙齒與骨骼生長發育,硒則能製造人體所需的抗氧化酵素「穀胱甘呔過氧化酵素」(GSH-Px)。
無花果尚含醣類、維生素B群、維生素C、維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SOD)、花青素、蘋果酸、檸檬酸及礦物質鈣、鎂、磷等,尤其維他命C的含量最高,是桔子的2.3倍、桃子的8倍、葡萄的20倍、梨子的27倍。(詳見「早安健康」報導)
而根據「健康2.0」報導,新鮮無花果富含維生素A、C和多酚類,但經過乾燥後會大量流失,因此建議優先選擇新鮮的無花果食用。
李大哥表示,希望以自然農法提供身障者一個健康、安全,且身心皆可獲得良好照顧之地,而農場內除了無花果,也種植百香果、蝶豆花等作物,也飼有野放雞群、羊隻及梅花鹿,平時也會接待前來校外教學的學童,盼能透過農場專業人員的解說,將自然農法推廣給更多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