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社會買油,都是直接到「油車」(或稱「油車店仔」)買,也就是油坊,在嘉義大林這間老油坊裡,看著水平油壓的油車,古樸的造型,充沛的推壓能力,一直到現在數十年來仍不喊累,已搾出數萬頓油,這般機械工藝的能耐叫人驚嘆!
說起老油廠的故事,要從民國31年起道來,老油廠的創辦人當初只是個榨油學徒,一步一腳印,賣兩頭牛換來自己的油車,創立了這家油廠,靠著以物易物的方式經營,農民拿原料來換油做交易,例如100斤帶殼花生換17斤花生油;100斤花生仁則換25斤油;而拿芝麻3斤則換一斤芝麻油...古早的農業社會,交易靠得是誠信,只憑口頭約定,寫寫紙條就可以。
芝麻採收後,先將麻桿綑成束,依序排列曬乾(約15天左右),接著要趕著打芝麻、過篩、集袋,作工麻煩,人力需求高,小小芝麻得來不易,農民通常得趁價格好時賣出,或是交給麻油廠來榨油。
時過境遷,經營70幾年的老油坊,以木屑米糠燃起大火,燒著古早大灶,鍋裡滾燙的蒸氣,蒸透炒香芝麻,偎爐火旁工作的老師傅,汗如雨下,油廠歲月的痕跡,刻印在灶煙燻黑的屋梁,還有那油香滲入的磚牆,如今,當老油廠的機器轟轟響起時,純正油香飄散好幾里,100%製油工法的口碑,依然傳遍鄉里。
面對食品安全問題的不斷打擊,現代化的食品加工把商業利益與道德本末倒置。回過頭來,當聽見老油廠裡嘎嘎作響的運轉聲,看見師傅辛勤的背影,數十年如一,這才體悟到,好東西不嫌老方法,傳統真的有傳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