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麻里在排灣族語為「Ja.Bau.Li」,含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太麻里又有個美麗夢幻的名字 —「日出之鄉」。太麻里當地第二代釋迦農張簡大哥便以「日出之鄉」做為聯想,將果園名稱取為「太麻里曉釋迦」。
70年次的青農張簡裕峰,是台東出生的第一代,爸媽從高雄移居到台東種植釋迦已經25年,要說他從小在釋迦園長大,一點也不為過。高中畢業後,張簡大哥到台北念書,隨後跟朋友共同經營行銷公司,但因為心裡不斷浮現想多陪伴爸媽的念頭,他選擇在2015年初回到太麻里家鄉照顧爸媽,跟爸爸一起栽種釋迦。他笑說,對於農事並不陌生,小時候就常到果園幫忙,是最稱職的「假日班」幫手,這也讓他從小累積出務農基礎。
目前張簡大哥除了跟爸爸一起栽種,更積極為自家釋迦尋找新的銷售通路,「以往都是賣傳統果菜市場,但回來後我轉做『安全用藥、友善栽培』,跟傳統市場以規格為主的訴求不同,便決定把銷售重心放在安全無毒食材的電商平台,讓顧客瞭解,吃到的是美味又安心的釋迦。」他也為品牌取了個富有寓意的名稱「太麻里曉釋迦」,「曉」有破曉、日出的意思,與有「日出之鄉」之稱的太麻里相呼應,也期許自家釋迦未來能和太麻里日出一樣閃亮。
跟著張簡大哥腳步參觀果園,他和爸爸一起耕耘的果園面積加起來共約四公頃,環境清幽寧靜,眼前的果樹生長得健康翠綠,主要栽種大目釋迦和鳳梨釋迦兩個品種。他介紹,自家果園有幾片地位置獨立,較沒有鄰田汙染的問題,栽種起來更放心;其中有些區塊屬於礫石地,擁有排水性好、不容易積水的特點,種出來的釋迦口感可說是特別Q呢!張簡大哥回鄉接手釋迦園後,為了讓顧客在品嚐釋迦時能吃得安心,帶入安全用藥的堅持,「我們盡量拉長安全採收期,至少四周以上的時間,並在採收前將果實送檢,通過檢驗後才全面開始採收。」嚴格落實把關,要求釋迦的好品質。
近兩年來,張簡大哥透過參加農改場課程、與青農交流,吸收最新的農業資訊,發展出不同的種植觀念,除了落實安全用藥,也實踐草生栽培、友善土地,平時搭配施以有機肥料,不但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結出來的果實品質也更好。他分享新學到的「跳島式」除草方式,「用輪流的方式除草,這次除樹冠(樹頭的地方)的草、下次除走道的草,一行行間隔著,能避免一次全把草除光,留下一些草叢讓昆蟲有棲息地,同時兼顧除草和維護自然生態。」另外也特別費心把樹冠附近的枝條修剪掉,有助於通風,減少病蟲害發生機會。在張簡大哥的用心之下,果園環境整齊清爽,工作起來心神也更舒暢了!
看著枝頭套袋中的釋迦,張簡大哥說,這些成果都是人工授粉的心血,人工授粉比自然授粉成功的機率高,雖然很耗費時間和心力,但好處是人工授粉的釋迦果型比較整齊,也能依照每棵樹的生長狀況來控制適合的掛果量;不過人工授粉也會有失敗率,若是遇到高溫、潮濕,仍容易出現畸形果。釋迦授粉完成,接著陸續著果、長出小果後,接著會為它們套上疏果套網和紙袋,用兩層保護來防治介殼蟲和東方果實蠅等蟲害。張簡大哥打開套袋,教我們如何判斷釋迦可以採收了沒,「果實外表的鱗目如果展開,就表示可以摘採了,這是很重要的判別方法!」果然,在果園裡迫不及待將漂亮豐碩的釋迦對半剝開,乳白色的果肉飄散出淡淡清香,口感軟Q不說,風味更是甜美極了。這次拜訪,讓人在心裡留下難忘的後山美好滋味。
釋迦要放到軟熟才能吃,這時風味才好,但要怎麼判斷呢~有一招簡單的方法!表面摸起來軟軟的,握住蒂頭處輕輕將它搖晃拉起,軟熟的釋迦蒂頭能輕易和果實分離,若是感覺不好拉出,表示果肉還不夠熟,要再多放幾天喔!
釋迦 因為表面有許多突出的鱗目,像是釋迦牟尼佛頭,所以被稱為「釋迦」。釋迦擁有高營養價值,富含大量蛋白質、維生素C、鉀、鈣、鎂、磷等,但由於糖分高,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另外,釋迦要等到軟熟才能吃,還沒軟熟前先放置室溫保存,別放冰箱冷藏,否則容易變黑變硬喔!